Vibe Coding 暴言

#jackoo

前言

氛圍式開發最近特別厲害,在這邊紀錄個人的看法以及一些暴言。

我實際第一次使用 AI 相關技術應該是 Stable Diffusion Web UI 剛出的那時候,大概玩了一周左右,就被我關小黑屋了。

我算是個追根究柢的人,雖然知道自己的能力並不強,但也希望自己能盡可能探索未知的知識,所以這個算圖模型當時在我看來就是,不妙,這種靠吟唱的東西肯定會破壞平衡,結果不出我所料,一直到後來 Chat GPT 或是其他 LLM 衍生的產品我也盡可能不使用。

關於公司提供 Copilot 但不用也不會退錢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是的,可以說我死腦筋,不過每每聽到 反正現在有 AI,所以不用學 ○○○ 之類的話,就會有種不舒服的感覺油然而生,為甚麼,因為我總覺得走捷徑得到的東西雖然能用,但一方面可以感受自己完全沒有任何提升,另一方面我們無法保證 AI 永遠能幫你。若是 AI 的存在會降低身為人最重要的求知欲,那只會讓個體間的分化更加嚴重。

話先說在前面,我抵制使用 AI 另一部分原因是對著作權以及背後利益的質疑,對正確使用以及了解其背後技術都是非常支持的。

何謂潮流

麵包對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雖然麵包不是萬能,但沒有麵包萬萬不能。

資源是固定且分配不可能是平均的,我們如果把拿到大部分麵包的人當作英雄,那麼時勢造英雄這句話就可以完美的套用在能夠追上並獲得潮流紅利的人,但因為資訊爆炸導致潮流更迭速度快,從 VR/AR、區塊鏈、Web 5 乃至現在的人工智慧,我們甚至還沒完全理解某個技術,它可能就已經過時了。

由此可見,技術本身根本就不重要,因為真正能轉換成麵包是流量,畢竟太快了,大部分人也還沒搞清楚狀況,所以如何迷惑並且成功吸引到眾人的目光才是重中之重。

大概一年前吧,Claude AI 正火的時候開始有 完全沒有軟體工程背景的人也能開發出 ○○○ 這種言論出現在媒體上,你問我開發一個軟體難不難,難,但也不難,我很不喜歡某些人總把某些專業講的特別玄乎,其實大部分專業努力花個幾個月認真學都能達到不錯的水平,但上述的例子就是在把以前軟體開發說得好像難如登天一般,現在動動嘴巴聊聊天就能把 App 開發出來,營造出 哈哈你們程序猿也就這 的感覺,這正是現在滿大一部分氛圍開發的流量來源。

關於氛圍開發

現在各大廠提供的服務不是你一步一腳印能追上的了,而且他們能夠用較低的成本把用戶導流到新的服務(例如 Meta 的 Thread),更不用說一般末端的使用者根本不會去挖掘其他競品,有點半壟斷的狀態下,於是這些 新創公司 只能追求更快的迭代速度,對於品質也不用特別在意,因為不能保證付出的成本與獲得的忠實客戶成正比,能快速交付並且抓住時下最流行的事物變成開發的首要任務,如果能被大廠看中並且得到投資就更好了。

其實被大廠看中並提供技術支援也並不完全是壞事,畢竟有錢能使磨推鬼。

講個大實話,就我自己感受,其實商業上根本就不在乎你程式碼寫得如何,這並不只發生在遇到不懂軟體開發的管理層,單就重構對整個項目的商業價值基本上是趨近於零,因為重構基本上等於項目空轉,所以屎山代碼在商業上就是很難避免的東西,這不只發生在 AI 強大的今天,只不過氛圍開發產出的東西剛好也跟屎山代碼差不多。

Vibe Coding 講求的就是一個不打代碼產出成品的過程,那遇到 bug 當然不解決(也無法解決,畢竟使用者不需要也可能瞧不起 軟體工程專業),去深究程式碼背後的原理都是不可饒恕的,就是要保持一個開心愉悅的狀態把產品製造出來,高情商的 AI 也要察言觀色,開發者不高興的時候要給與鼓勵與安慰,就是這麼個輪椅級的開發流程。

產品一定要特別標註:Made with Vibe Coding,如此一來就算是一坨你使用者還是得吃下去,另外因為程式碼的是 AI 產出的,東西壞了你真要請個工程師來修,那還不如整個項目從頭做起,畢竟沒有半個人能夠敘述開發的過程,還是說以後工作交接就是聊天紀錄?

後話

身為程序猿,講不怕飯碗被 AI 搶走都是騙人的,但其實寫程式對於我來說是一種興趣,而剛好這個興趣能當飯吃罷了。也就是說造輪子本來就是程序猿的浪漫,跟它存在的價值並沒有關係。

如果哪天我的上司叫我開始用氛圍開發跟 AI 聊天開發,其實也不錯啦,但如果是別人聊出來的東西要我接著聊,這我就不敢接盤了,大概是這種感覺吧。

就讓我們繼續看看這次的潮流到底又有哪些人能笑到最後。

筆者求學過程也完全沒有軟體工程專業,或許我也該好好投入氛圍式開發了。😉

留言
目錄
Vibe Coding 暴言